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 開始列印 | 關閉本頁 |

更新日期: 2021-04-12 09:43 
 
<作者:葉有財博士> 

約在一百年前的1895年11月08日,德國科學家侖琴,在實驗高真空的放電時,發現一種光會透過黑紙使暗室中的底片感光,因當時還不瞭解是為什麼原因,就稱它為X光(或X射線),侖琴因為這一項發現而成為一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幾個月以後,巴黎工科大學的貝克教授,在偶然間也發現一種射線,從鈾的化合物中射出,具有同樣的穿透物質能力與感光底片的性質,因為它不需要特殊之裝置即可從鈾的化合物射出,故另叫它為鈾的射線(uranicray)。有名的居里夫婦,對於貝克教授的發現,深為感動,於是花了三年多的時間,終於從鈾的化合物中,分離得出放射性很強的物質,叫它為鐳(Radium),並命名其射線為放射線,於1903年與貝克教授同獲諾貝爾物理獎。 

由於1890年代末期陸續幾個重要的發現,人類終於邂逅了放射線。X射線除了提供科學家研究物質構造的方法外,尤其在醫學方面,從X射線發現的次年,即被應用在癌症的治療與人體的透視等,因此在當時的醫學界獲得「若無X光,則無醫學」的好評。

侖琴,當年也利用X光的感光性質,成功照出夫人手指的X光照片,開拓X光診斷的新領域,可是在放射線對人體的影響,全無瞭解之情況下,就開始應用,例如檢查X光管產品的穿透力,常用自已的手指去做透視測試等,類似這種無知的行為乃造成許多放射性傷害的病例。在1896年,已知X光會引起皮膚發炎及毛髮脫落的現象,可是毛髮脫落後的皮膚看來還很正常,故人們也不太在意,反而被商人做為脫毛之利用。到了1902年,始有人提出慢性X光皮膚炎會演變成皮膚癌之報告,放射線對人體的影響,於是逐漸被瞭解受到重視。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著作權所有 © aec.gov.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