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時間:
2022-10-26
活動地點:
原能會2樓會議室(視訊會議)
參加人員:
原能會及相關部會 活動內容:
為因應日本預計於明年春季排放儲放於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災含氚廢水,原能會今日(10月26日)透過視訊方式召開第12次跨部會因應會議,出席單位計有外交部、衛福部、交通部、國科會、海委會、農委會等部會。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就福島第一核電廠核災含氚廢水的海洋排放實施計畫,於7月下旬獲得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NRA)核准,並接續取得地方政府的理解與同意後,排放設施的興建工程正式在8月上旬展開。新任的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在上任後,即於8月中旬安排福島地區的視察行程,特別就含氚廢水排放議題聽取當地政府和當地漁民團體意見。在談話過程中,西村經產大臣特別強調將盡全力溝通,以取得理解並抑低風評受害;此外,新任的農林水產大臣野村哲郎在9月下旬視察福島地區時,也再次強調將盡全力就水產品強化放射性物質的檢驗,並努力消除對水產品的風評被害。對於後續排放設施興建工程進度、日本政府與利害關係人的溝通,我國政府均會持續密切關注。
日本政府就含氚廢水排放一事,除積極地與地方溝通以取得對排放政策的理解外,也盼望透過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協助向國際社群傳遞具科學基礎的資訊,後續IAEA調查團預計將在11月中旬前往日本,針對安全評估方面執行追蹤審查任務,預計IAEA此行將會與經產省和東電公司代表就2月中旬赴日所整理的技術議題進一步討論。我國政府對於接下來IAEA專家調查團的赴日任務與所提報告等動態訊息,均會持續關注以為我國因應措施研擬與執行之參據。
今日的第12次會議中,與會單位除含氚廢水排放最新動態資訊、海域輻射監測計畫作業以及國家海域計畫技術開發執行等主題進行簡報與討論,會中所獲致之初步結論如下:
1.東京電力公司的排放實施計畫於7月下旬獲得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NRA)核准,接著在8月初取得地方政府的同意與理解後,即展開排放設施的興建工程,原能會將持續協同外交單位密切關注排放設施興建動態與進度資訊,並持續循外交管道與日方就赴日實地交流事宜溝通協調,以密切掌握日方含氚廢水排放動態資訊,妥善我國因應作為之研擬。
2.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調查團預計於今年11月中旬及明年初再度赴日,以分別就安全評估及管制作為等方面議題執行追蹤審查任務,另IAEA今年度會員大會之周邊會議亦針對調查團就含氚廢水分析取樣之任務說明工作進展與規劃,原能會將協同外交部及駐外館處持續關注IAEA調查團動態與後續發佈之報告,供我國研擬因應作為之參據。
3.今(111)年海域環境輻射監測計畫截至第3季完成478件樣品分析,執行率69%,符合規劃進度,輻射偵測中心持續依規劃完成111年後續取樣分析事宜。另「112年台灣海域海水氚輻射監測計畫」,儘速報原能會核定。
4.中山大學發表之黑潮放射性銫輸送量研究是以輻射偵測中心107年至110年海水銫-137數據及HYCOM洋流參數推估而得,該期間海水銫-137活度介於最小可測量值(0.5毫貝克/升)以下至2.4毫貝克/升,遠低於我國環境輻射監測規範之調查基準2000毫貝克/升。原能會歷年執行海生物輻射含量監測結果均小於1貝克/公斤,遠遠低於管制限值(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容許量標準為100貝克/公斤),並無輻射異常,請民眾放心。
5.核研所生物氚實驗室已正式揭牌成立,並逐步擴充檢測量能當中,預計可在112年擴充至每年500件;目前國海院本年度送樣之生態系樣本檢測結果皆無異常。核研所將持續針對台灣鄰近海域生態樣本及重點遠洋經濟魚種蒐集生物氚背景基線數據,並進一步研擬排放後可能增加之生物氚檢測量能,在充分盤點的情況下因應日方的排放規劃。
6.核研所已完成「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TW-ORIS)」,並於本季擴充海域輻射監測數據展示共1390筆。核研所將會持續站在民眾立場調整、擴充平台之資訊及功能,並於公告專區隨時更新氚水事件相關的資訊,為民眾提供整合式資訊查詢服務。
7.農委會漁業署針對我國洄游性魚類及北太平洋公海捕撈返台的秋刀魚進行魚體檢測,自100.3.11福島核災發生後,截至目前為止共檢測2,996件銫-134及銫-137,結果均小於最低可測值,符合安全標準規定。另有關漁民可能受影響部分,漁業署將持續透過工作小組,研析國際間之求償案例及漁業經濟影響評估之程度,以規劃相關因應作為。
|